端午習俗你知多少?
發布日期:2022-06-02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被确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在南方地區十分流行,它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争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迹。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挂艾草、佩香囊 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可以祛寒濕,避邪驅瘴,驅趕飛蟲。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濕熱的緣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後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 端午節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有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五顔六色,玲珑奪目,既美觀漂亮,又清香四溢,還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 端午節喝雄黃酒、吃五毒餅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将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蠍子,壁虎。人們在這一天把餅上印上五種毒蟲,當天吃下去,可以避開這幾種毒蟲所帶來的瘟疫。
下一篇:沒有了